<
    他甚至连一刻都没有为那个做了他的替死鬼的小厮哀悼。

    很快就吩咐管家给他选一个新的小厮过来伺候他。

    赵光义忐忑的看着他哥。

    而赵匡胤在看手上的鞋。

    赵光义还以为他哥是回心转意不准备揍他了,还没来得及说话呢,就见赵匡胤道:“鞋底子抽人到底还是不痛,得换个其他顺手些的。”

    赵光义:.......

    我真的怀疑我哥被孤魂野鬼夺舍了。

    赶紧把以前那个疼我、爱我、宠我的哥哥还给我!

    赵匡胤左找右找,没找到比较趁手的工具。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张开,又握拳合上。

    反复几次,赵匡胤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片刻后。

    赵光义鼻青脸肿的躺在地上。

    而赵匡胤吹了吹拳头上不存在的灰,对自己刚才的热身运动感到很满意。

    赵匡胤刚准备打道回府。

    突然收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的消息。

    虽然宋太宗赵光义知道的比赵匡胤也没多到哪里去。

    但言羽阳强调过很多次。

    宋朝的血脉一直都是他赵光义的。

    宋太宗赵光义想了很久,还是为了不让另一个位面的自己被暴怒的赵匡胤宰了,鼓起勇气给赵匡胤发了条消息。

    【宋太宗】赵光义:哥,其实很多事情都不是你想的那样,我都可以解释的。

    【宋太宗】赵光义:而且我也一直在坚持你统一的理想,没有功劳有苦劳,不看僧面看佛面啊哥!

    收到这两条消息的赵匡胤就像好不容易平息的火山,结果地壳突然开始运动。

    他二次爆炸了。

    浑身酸疼、好不容易颤颤巍巍从地上爬起来的赵光义看着明显怒火高涨、去而复返的赵匡胤。

    只觉得自己心里有一万句脏话要骂。

    很显然,就这么一会功夫,他哥又被人惹怒了,并选择回来继续揍他出气。

    最好别让他知道惹他哥生气的是谁!

    第065章 日常.

    梅开二度揍完弟弟的赵匡胤显然十分神清气爽。

    他高高兴兴的离开赵光义的府邸回到了宫里。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之前播种下去的作物也到了收割的时候。

    嬴政亲自站在田边亲自督促着手下进行收割。

    看着一捧捧金黄的水稻被割下来。

    虽然不能留种,嬴政心里也还是很高兴的。

    一麻袋种子数量催出来的芽数量不少,满打满算种了差不多五亩田。

    收割了一上午,总算将水稻田里的稻谷全都收割完毕了。

    至于一旁的小麦,嬴政决定留着下午再收。

    他现在迫不及待的想尝尝这杂交水稻的滋味。

    与平日里吃的普通稻谷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水稻收下来并不能立即食用,还需要脱粒、去壳等步骤。

    秦朝的工艺不如后代那么复杂繁琐。

    只需要将稻谷从稻穗上脱离下来,然后放入石臼后,用杵将稻谷粒上的壳和糙米分离即可。

    一小捧稻谷被紧急加工了出来,稍后就会呈上嬴政的饭桌。

    而剩下的稻谷则被摊开在一大片空地上晾晒。

    为了方便更好的储存。

    雪白晶莹的大米很快就被烹饪好了。

    嬴政闻到了米饭散发出来的香味。

    这杂交水稻的米,确实和他们平时吃的不一样。

    嬴政也没有吃独食的习惯。

    他叫来了扶苏、李斯等人一起品尝。

    几人面前一人摆着一碗大米饭。

    但嬴政还没动筷子。

    其他人也不敢先动筷子。

    嬴政用筷子挑起一小撮米放进嘴巴里,细细咀嚼了一阵后,他双眼放光。

    这杂交水稻果然是不同寻常的好东西。

    居然比他们平时吃的米饭好吃那么多。

    这杂交水稻煮出来的米饭比平常的大米煮出来的米饭味道要香上许多,口感也充满了韧性,十分的有嚼劲。

    见嬴政已经动了筷子,李斯扶苏等人也纷纷开始品尝这珍贵的大米饭。

    片刻后。

    嬴政一抬头,就看见六个人都眼睛闪闪发光的盯着自己。

    嬴政:......

    虽然他也觉得这个米饭很好吃,但是看见儿子和臣子们这么没出息的样子。

    嬴政决定。

    他要绷住。

    震惊的事已经有人去做了,那他要做的就是保持身为皇帝的逼格!

    见扶苏他们都还在等着自己的评价,嬴政顾不得回味嘴里米饭的滋味。

    他搁下筷子淡淡的说:“滋味尚可。”

    蒙恬完全被嬴政这副姿态折服了。

    他又开始跟他的弟弟咬耳朵了。

    “不愧是陛下。”蒙恬小小声说:“这么好吃的东西。陛下居然都觉得只是一般。”

    虽然蒙毅也觉得自己老哥说的没错,而且这米饭确实好吃。但他就是要习惯性的跟他哥顶两句嘴:“那不然呢,陛下向来不为外物所动,更何况只是口舌之欲。”

    “立即将可留种的版本播种下去。”嬴政重新拿起筷子,他并不太讲究食不言寝不语,他一边进食一边吩咐李斯:“等到可留种的水稻丰收以后,先在咸阳筛选一批秦地的农人,先在咸阳小范围传播。他们的地多不多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得踏实肯干。”